查看原文
其他

今年诺奖获得者曾经“Gap了一年”,这是个什么梗? | 二湘空间

空间作者 二湘的七维空间
2024-10-29

 思想的碰撞   民声的回鸣

有品格  有良知  有深度  有温度


图源网络


诺奖获得者曾经“Gap了一年”,是个什么梗?


文/宫殿楼台


二湘在《今年诺奖获奖者的共性,华裔下一次获诺贝尔奖还要等多久?》中提到,最近拿诺贝尔生理奖的Ruvkun毕业的时候很迷茫,不知道要做什么,就Gap了一年,在植树合作社工作,在大山里种树,后来又去南美各地旅行。她接着又提到,被称作“AI教母”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、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李飞飞,当年从普林斯顿毕业也是有些迷茫,Gap了一年,去西藏学习藏医。


冷不丁看到“Gap了一年”难解其意,就用度娘搜了一下,这才明白过来。Gap的中文意思是间隔、缺口,“Gap了一年”就是间隔、中断了一年,在英语里的说法就是“Gap Year”。


“Gap Year”这个词,在我们国内还比较陌生,它的中文意思为“间隔年、空档年”,在欧美国家,主要是指年轻人在高中毕业、升入大学之前或大学毕业、投身工作之前,做一次“间隔”(通常是一年),通过旅行或社会实践,让自身在进入大学或步入社会之前体验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,从而了解社会,丰富自身。


“Gap Year”在国外的发展


“Gap Year”的起源与上世纪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嬉皮士浪潮有关。当时,不约而同前往印度的英国嬉皮士们便是最初意义上的“Gap Year”实践者。那个时代,西方社会在政治、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荡,促成了“the swinging sixties”(摇摆的六十年代)的产生,活跃于四、五十时代的“垮掉的一代”开始演变为更加活跃的反主流文化群体――嬉皮士。他们中断或放弃学业、工作,用公社式的、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越战和民族主义的反对,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,批评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价值观。典型的嬉皮士之旅,一般是从西欧出发,以最便宜的旅行方式穿过欧亚大陆到达亚洲的印度或斯里兰卡。


嬉皮士是时代的产物,离经叛道的外表之下是他们强烈的内心需求,他们的流浪之旅折射着他们“认识自我”、“寻找精神家园”或是“与他人交流”的愿望。


图源网络


伴随形势发展,“Gap Year”渐渐由最初的旅行衍变为以旅行为主、了解社会的实践活动,成为了西方年轻人最热衷的旅行方式。通过旅行,他们更积极地投入世界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,也更热诚地去理解不同文化、不同种族之人的人生。“Gap Year”以旅行为主,通常结合以下方式进行:


1. 做义工(志愿者):前往发展中国家,如印度、尼泊尔等地进行关于教育、医疗、环保等方面的志愿工作。


2. 打工赚钱或旅行:如去国外进行working  holiday(打工度假)、wwoof(World-Wide Opportunities  on  Organic  Farms的缩写,意为“以工作换食宿”)、青年旅舍义工等 。有些学生把时间用在旅行上,有些则用在工作上,而更多的则把两者结合到了国外工作假期当中。“Gap Year”当中的学生(也称“间隔年旅行者”)有一个普遍的选择,那就是参加国际志愿服务。


3. 投身于全球教育:包括语言教学、居住在当地人家、文化传播、社区服务和独立学习。这些实践活动在印度、中国、摩洛哥、巴西这些国家比较常见。


对于刚刚高中毕业、即将步入大学或刚刚大学毕业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来说,“Gap Year”可以锻炼和培养他们了解社会、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步入社会的自信心。目前,随着越来越多的欧美学生参与“Gap Year”,越来越多的顶级大学和知名企业都对有“Gap Year”实践经验的学生高看一眼。


“Gap Year”在国内的发展


“Gap Year”进入国内时间较晚,国人对此了解也不多。


2009年出版的《迟到的间隔年》一书首次把“Gap Year”这个词介绍给了国内青年人。其作者孙东纯于2006年12月,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,满怀憧憬又有些茫然地去实践自己的“间隔年”主题。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走到十三个月,从原来计划的目的国印度变成了一次横跨亚洲的旅途,从澳门出发,途径泰国、老挝、云南、缅甸、印度、巴基斯坦,再至新疆和西藏,最后到达尼泊尔,并在旅途中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日本女孩。一路上边旅行、边以义工的身份服务于非政府组织,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,让孙东纯更深刻地懂得了感恩,懂得了怎样关心照顾身边人,受益匪浅,深深感叹自身践行这样的“间隔年”太晚。


图源网络


2009年末,由豆瓣网友自发组成团队,建立了“间隔年”旅行网,致力于填补国内“间隔年”文化空白,推广“间隔年”文化,为义工旅行和工作旅行的青年人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,引导更多人参与其中。


近年来,“间隔年”在中国年轻人中也越来越流行。有人促狭地说,中国眼下的“毕业即失业”、慢就业竟然好巧不巧、歪打正着地赶上了“间隔年”的国际潮流。这当然是戏谑和自嘲。因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导致的、被动性的“毕业即失业”、慢就业显然与主动性地选择“间隔年”是两码事。让人欣慰的是,在被动性的“毕业即失业”、慢就业之外,确实有许多毕业或就读于名校、不必为择业困顿的优秀年轻人,做出了主动暂停工作或学业、背着背包到异国他乡边旅游、边打工的选择。


新西兰、澳大利亚等国家也为中国的广大年轻人参与“间隔年”活动提供了方便。


新西兰率先面向中国推出了“工作假日计划”。自2008年起,新西兰每年向中国的年轻人提供1000个假日工作签证名额,获得该签证的申请人拥有一年的时间在新西兰旅游观光,同时进行短期工作。这类签证越来越受欢迎,每次放出数小时内就被一抢而光。


图源网络


2014年11月下旬,澳大利亚和中国完成了关于“打工度假安排”(WHA)的谈判,每年提供5000个专为中国设立的打工度假签证(Subclass 462,简称462签证),成为继新西兰之后第2个向中国开放打工度假签证的国家。


今年,澳大利亚移民局已正式通知:自10月1日起,澳大利亚面向中国开放打工度假签证申请,为寻求国外工作旅行体验的国内青年又一次开启了大门。


在国内推广“Gap Year”的设想


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,国内各界疾声呼吁高度重视、大力实施以思想道德素质、能力培养、个性发展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已有多年。从“Gap Year”在欧美国家的发展来看,在国内推广“间隔年”或许可以为素质教育助一臂之力,成为助推素质教育的良方。


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,推广“间隔年”较易于操作。虽然,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、甚至“毕业即失业”的严峻形势,但在就业渠道、就业形式、就业时间等可以自由选择、受限较少的宽松环境下,大学毕业生对“间隔年”具有广泛的自由支配空间,可以按照自己意愿较为自由、轻松地去践行“间隔年”主题,开阔视野,丰富阅历,为更得心应手地投身社会、应对工作奠定基础。


相对于国内大学毕业生可以较为自由、轻松地去践行“间隔年”主题来说,高中毕业生要参与、投身这一活动却面临较大难度。在美国等国家,高中生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,可以选择Gap一年,等第二年再到大学报到,在我国要实行这一做法难度极大。但是,相对于大学毕业生选择“Gap Year”而言,在高中毕业生中推广这一做法,应该更具有意义。


图源网络


对我国学生“高分低能”的批评由来已久,许多学生高中毕业、直接升入大学后暴露出来的求学意向不明确、专业选择不如人意、人生缺乏规划、对集体生活不适应等各种问题极为普遍。因此,在学生高中毕业、即将升入大学之前,让他们投身“间隔年”活动极有必要。推广这一做法,虽然难度极大,却可以从长计议,进而让其变为现实。


在高中毕业生选择“Gap Year”暂不现实的情况下,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借鉴“Gap Year”做法,出台实施相应制度性、规范性文件,学校、家庭创造便利条件,鼓励、方便高中生用寒、暑假等假期去游学或参加社会实践,引导、帮助他们身临其境地了解、感受校园之外更广阔的世界,培养社会实践、社会交往等能力,从而摆脱“书呆子”思维,校正观察世界、思考问题的视角,明确人生发展方向,更稳健地规划人生,更有针对性地投入学业和职业规划。这对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,对他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大学要学习的专业、更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大有裨益。在此基础上,慢慢探索实行允许高中毕业生选择“Gap Year”的做法,给他们的成长、成才提供更广阔的途径和空间。



作者简介

宫殿楼台:修心养性读闲书,胡思乱想写小文。

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,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本平台无关。

~the end~

《与民国相遇》《猫鱼》均可发送到美国:

2024虫虫家富平花椒上市,皮厚肉丰,香味浓郁的荠椒,绝不掺假

更多好文


中年失业,婚姻危机,平凡人的艰辛与无奈

韩江,有尊严地表达东亚女性的际遇和情感

二湘:马斯克火箭回收成功,我却想说说他的失败哲学

咱们没钱,就大大方方的小气

她的灵魂自由、绚烂,她已归于太平洋

关键时期,中国拐了个大弯,彻底浪费了三百年

投稿点击此链接,记得公号加星标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二湘的七维空间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